孝行仁德 化育世人——弘一法师与慈孝之乡宁波的“孝”缘

慈溪金仙寺藏经楼。二十世纪30年代初,弘一法师多次在此驻锡。(图片由作者提供)

李叔同又名李息霜、李岸、李良,谱名文涛,幼名成蹊,学名广侯,字息霜,别号漱筒。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、美术教育家、书法家、戏剧活动家,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。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,担任过教师、编辑之职,后剃度为僧,法名演音,号弘一,晚号晚晴老人,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。
大爱传古今,慈孝万年长。孝乃人伦之始、众德之本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。素有爱心城市之称的宁波,历来孝子辈出,孝址丰富,孝俗浓郁,慈孝文化更是源远流长,影响巨大。
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董黯事母至孝,汲水奉母,经典的慈孝故事更是流传千年,家喻户晓,慈溪、慈城等地也由此得名。丰富的人文资源和长期的历史积淀,使宁波的慈孝文化底蕴深厚,深入人心,成为国内闻名的慈孝之乡。
作为高僧,弘一法师也是一个大孝子。他极重孝道,事母至孝。1905年王太夫人去世,弘一法师扶灵回天津时,因当地有“外丧不进门”的规矩,遂与族人发生剧烈冲突。在他的坚持下,终于为母亲争取到一个平等有尊严的葬礼。弘一法师亲自为母亲谱写哀歌,在葬礼上以钢琴弹奏演唱,朴实之情,感人至深。弘一法师年幼失怙,青年丧母,对自己难以服劳奉养双亲以报答养育之恩,始终不能释怀,即使出家之后,依然没有放下对父母的拳拳孝心。
上世纪三十年代初,弘一法师多次莅临甬城,在慈溪金仙寺、五磊寺和镇海伏龙寺驻锡。一个佛门孝子与慈孝之乡宁波由此结下了“孝”缘,其间发生的一个个孝德故事,无疑增添了宁波孝文化资源,值得进一步挖掘、研究和整合。
-听经思母
1930年9月,弘一法师云游到慈溪金仙寺,探访时任住持的旧友亦幻法师。听说天台高僧静权法师将来寺宣讲《地藏经》和《弥陀要解》,弘一法师便决定留下来听静权法师讲经。
一天晚上,静权法师开始用低沉的声音宣讲《地藏经》中的《阎浮众生业感品》。《地藏经》记录了佛陀释迦牟尼为其生母说法的内容,提倡子女应当孝敬父母。静权法师在串讲演绎时融合了儒学孝道,阐释精微,声情并茂,特别在讲到故事所包含的孝思在中国伦理学上的重要意义时,更是十分投入。忽然,从堂下传来一阵抽噎的声音,大家回头一看,竟是弘一法师当着众人的面泣涕如雨,痛哭失声。
听众们无不愕然惊惧,不知所以,就连座上讲经的静权法师也目瞪口呆,不敢再继续往下讲。等弘一法师慢慢平静下来之后,大家才知道并不是什么人在触犯他伤心,而是经文中的故事勾起了他对亡母的怀念,这滚热的泪水是弘一法师追思母亲、追念母爱的一种天性流露,无法抑制。弘一法师的拳拳孝心和感人孝行就如无声的教育,于潜移默化中以孝道感化世人。
正如亦幻法师所说:“我平生硬性怕俗累,对于母亲从不关心,迨至受到这种感动,始稍稍注意到她的暮年生活。中间我还曾替亡师月祥上人抚慰了一次他的八十三岁茕独无依,晚景萧条到极点的老母。弘师对我做过这样浩大的功德,他从没有知道。”
-弘扬地藏
在佛教诸多经典中,《地藏经》以强调因果与孝道而著称,经文不但强调了众生的因缘业报,还讲述了婆罗女、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,因此被称为佛门的“孝经”。弘一法师聆听静权法师宣讲《地藏经》的一大收获是,由此引发了他弘扬地藏法门的愿行,随分随力,形式不一,契理契机,功德无量。
1930年10月,弘一法师在金仙寺驻锡期间,劝勉有意皈依其门下的胡宅梵居士撰著《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》。一天,弘一法师把一部《弥陀经白话解》送给胡宅梵。胡宅梵很诧异地说:“《弥陀经》已经有白话解释了啊,我正想译解呢!”弘一法师说:“尚有《地藏经》还没人作白话解释,你何不试试呢?”胡宅梵有些顾虑:“《地藏经》非常深奥,我未入佛智,恐怕难以胜任。”弘一法师答:“你可以按字面解释,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,我会代为修正。”
得益于弘一法师的鼓励,胡宅梵开始了《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》一书的写作。弘一法师更赠送手书的《地藏经科文》十余帧、《地藏经科注》一部、《孝疏》一册,供其写作时参考。在弘一法师的指导下,胡宅梵写成《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》。书稿完成后,弘一法师先请好友范古农居士为之校订,再亲书序言和题眉,并推荐上海佛学书局刊印。这部书,后来成为白话译解佛教典籍的传世之作。
孝道是佛法的基础,孝亲是做人的基础。弘一法师之所以对弘扬地藏经一直不遗余力,正是着眼于弘扬孝道,教化世人。他在《普劝净宗道侣兼持修<地藏经>
》的讲演中说:“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以修三福为净业正因。三福之首,曰孝养父母……凡我同仁,常应读诵《地藏本愿经》,以副《观经》孝养之旨。并依教力行,特崇孝道,以报亲恩,而修胜福。”
-华严集联
1930年冬,弘一法师在金仙寺听静权法师讲经和为亦幻法师等人讲律的同时,还对华严宗经籍进行了认真探究,并缀集《华严集联三百》。
华严宗以经籍浩瀚而著称。在弘一法师生母王太夫人七十冥诞前一年,,他就着手准备以集撰华严偈颂的方式纪念这位年轻守寡、悲苦一世的母亲。在仔细研读的基础上,他从晋译《华严经》偈颂、唐译《华严经》偈颂和唐贞元译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》偈颂中各集辑百联,既不失《华严》经文本意,又富佛教哲理的普遍性,择对工整,灵活不滞,体现了高深的文学修养和佛学修养。
1931年4月,弘一法师在缀集完成的基础上,于先母冥诞前几天挥毫恭写《华严集联三百》,表达对先母的追思怀念深情。1931年10月,手书《华严集联三百》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影印,作为弘一法师佛学行持的代表性成果至今影响深远。
弘一法师事母至孝,念及自己未能报答生母养育之恩,时常深自悲痛深自惭愧。每逢亡母忌日、诞日,他总要按时手书佛经回向,从未有一次中止。这种以手书佛经的形式追思先母,以祈求回入菩提、往生极乐的做法,是中国佛教史上从未有过的创意举措,兼之弘一法师书法精妙绝伦,业已列入佛教文物宝库,成为海内外四众效学高僧恪尽孝道的典范。
-伏龙书经
- “素默探源”黄建永中国画作品展在宁波荣宝斋2019-12-24
- 新中国第一代指挥家郑小瑛宁波开讲《我的交响2019-10-15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