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银保监局:警惕六类陷阱 守护“养老钱包”
有“特殊渠道”拿退休金、房产还能理财、小投资高返利、买藏品保收益……这些看似“诱人”的广告背后,隐藏着诈骗钱财的诸多陷阱,近年来,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老年人金融消费需求较大的特点进行诈骗,严重损害老年消费者合法权益。
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16日发布风险提示,,老年消费者应警惕六类典型陷阱,认清诈骗真面目,保护个人财产权益。
陷阱一:“代办保险、代理退保”的不法分子通过不法手段获得保单信息后联系老年人,谎称有“特殊渠道”,可一次性补缴享受养老退休金,或承诺更高收益、诱骗老年人退保,老年人一旦支付大额款项,不法分子便音讯全无、人走楼空。
陷阱二:贷款“黑中介”声称可办理高额透支信用卡或个人信用贷款,一旦老年人与其联系,即以“手续费”“中介费”“保证金”等虚假理由要求连续转款。有的还以需要老年人证明自己有还款能力为由,要求先往骗子账户内存钱。
陷阱三:不法分子打着“以房养老”的旗号,诱使老年人抵押房产以获得资金,再用所获资金购买所谓“理财产品”并承诺给付高额利息,往往是“以新还旧”的庞氏骗局。
陷阱四:不法分子打着“国家扶持”“政策补贴”等旗号,以“低风险、高回报”为噱头诱骗老年人投资,往往老年人追加投资后,不法分子便消失不见。
陷阱五:不法分子常用“限量发行”“高额回报”“绝世珍藏”等宣传语,吸引老年人投资“收藏品”,声称“藏品回购、短时间内升值、帮助出售、收益翻番”,并索要“展览费”“评估费”“公证费”等相关费用。
陷阱六:不法分子冒充医学专家,老年人可“免费用药”,博取老年人信任。受骗的老年人往往抱着“试试看”的心态,一步步陷入犯罪分子精心设计的骗局中,最终蒙受损失。
北京银保监局提醒老年消费者:不信“偏门”、不贪“小利”、不迷信“偏方”、不轻信“专家”,要了解金融产品的特征、办理流程以及金融常识,警惕各类标榜“低风险、高回报”的投资理财项目,增强自身风险识别能力。要多与家人商量,对投资活动的真伪、合法性进行判断,以防被不法分子蒙骗。(记者陈旭)
- 河北推动环京地区协同养老项目建设2023-03-30
- 民政部:我国将进一步拓宽养老服务人才来源渠2023-03-30
- 报告建议:加大养老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2023-03-17
- 天津:打造“津牌养老” 坚持“儿童优先”2023-03-16
- 宁夏首批老年人赴闽开启旅居养老2023-03-13
- 人社部:适时调整个人养老金缴费上限2023-03-03
- 人社部: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稳健2023-03-03
- 人社部:企业职工养老金收支有平衡,长远有储2023-03-02
- 广东特困老人家庭将获适老化改造2023-02-21
- 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建设将加强2023-02-07
|
|
|
|
|
|
|
|
|
|